你知道為什麼秋天比較好睡但不好起床?
入秋後,每天早上是不是更難早起了呢?從中醫的觀點來看,進入「立秋」後,身體開始有一種不能言喻的疲倦感,等到節氣過了「寒露」之後,更容易產生「秋乏」的倦怠感,這時可以順應夜晚時間變長白天時間變短的節律變化,晚上可以早睡一小時來消解昏沉。
立秋之後,積累自夏天的濕暑之氣很難被微涼的秋氣完全驅離,夏季所殘留的暑濕容易傷脾,中醫一般稱之為「暑濕困脾」。由於脾主管肌肉四肢,當暑濕困脾時,身體就會感到疲倦,胃口變差、消化不佳導致腹脹或腹泄。另外,秋氣主燥 ,燥熱之邪會耗氣,若體質偏虛,常感疲倦怕風,則應避免吃寒涼性的蔬果。像是核桃、胡麻、蜂蜜、梨子、柚子、柑橘等都是適合滋補的好選擇。
調整你的生理時鐘 (日夜節律)
在古代,人們的生活節律完全配合著日間陽光的變化而調整。當太陽升起時,人們起床工作,夜幕降臨時,褪黑激素逐漸分泌,使人感到想要入睡。到了半夜,褪黑激素達到高峰,而在早晨,陽光的曝曬導致褪黑激素水平下降,使我們清醒。然而,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受到了許多新因素的影響,這些因素可能損害了我們的睡眠品質。
進入秋天,這種問題似乎變得更加明顯。天空在早晨變得更黑,日照時間變短,而黑暗持續更長時間。這使我們的生物鐘受到更多的挑戰,更容易被打亂。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這個季節更傾向於感到昏昏欲睡,尤其是一大早起床時更為明顯。
此外,古代人們意識到入秋後陽氣漸衰,所以透過子午覺來維持元氣,就是在子時(晚上11點至凌晨1點)和午時(上午11點到下午1點)睡覺。中醫認為「子午之時,陰陽交接,極盛及衰,體內氣血陰陽失衡,必欲靜臥,以侯氣復。」若在這兩個時段好好休息,就能避免掉體內氣血的陰陽失調,補充元氣。
順應秋冬季節,睡個好覺
那麼,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種情況呢?首先,我們可以嘗試縮短在晚上接觸螢幕的時間,特別是發出藍光的時間。可以使用藍光濾鏡或在晚上降低燈光亮度,其次,我們應該嘗試調整我們的作息時間,根據節氣的變化,早點上床睡覺,晚點起床,以更快的適應自然的節律。
最重要的是,我們應該重視睡眠品質,創造一個有利於良好睡眠的環境。這包括保持卧室的涼爽和安靜,避免攝入過多的咖啡因和糖分,並培養規律的睡眠習慣,如果睡眠品質不佳可以嘗試透過香氛、睡眠手環等助眠小物來幫助進入深層睡眠,提高睡眠品質,讓我們在秋季都能保持精力充沛。
延伸閱讀👉告別失眠!鈣與鎂是你需要的天然助眠劑